地震活跃带上的新西兰中低层住宅大部分是木结构的

2020-01-08 12:17:53      点击:
    
    这些日子,一有闲暇,打开电视必定关注的就是国内的地震灾情,从紧张的搜救到灾后重建问题的讨论。
    在新闻里看到一段采访,记者问一名灾区的群众,“为什么这一片的房子都倒了,唯独你身后的这个还是好的?”他说了句,“我也不清楚,有可能因为我的房子是木头的吧?!”
    他的话无意中让我想起前些年陪同朋友到新西兰考察的事情来。
    “不是说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地震活动频繁么?怎么这儿的房子主结构只用木头,结实吗?抗不抗震啊?”考察区时,看到有很多居民在用大量的木头修房子,平时看惯了国内钢筋混凝土结构,咋一看这儿在用木头造房子,随行的几个朋友都有点疑惑。
    “哦,这是一种轻型木结构建筑,下面地基是钢筋混凝土,上面是工程木质框架结构,然后用锚栓连接起来,是在1983年设计出的,主要用于民用住宅的建设中,而且还经历过87年南岛6.7级大地震的考验!”
    ……
    木结构房屋对灾区部分区域的重建是否能提供一定参考价值呢?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15天。
    灾区的同胞还未能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出来,但一个更大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逝者已去,生者何往?
    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下去,灾难过后,“重建家园”已是当务之急!
    遮风避雨,驱寒保暖的房屋是第一步,但在此时,经历的大地震之后,大家更关心的是:我们建的房子能不能抵抗大地震?
    这个疑问,想必看新闻时,很多人的心都在流血:已被夷为平地的北川县城;长时间被压在楼板下而截至的幼小身躯;无法救援出来而割腕吞金的老妈妈,甚至是昼夜在废墟一具具尸体前徘徊呼喊的家长!
    是地震,是倒塌的房屋压住了他们的身躯,夺去了他们的生命!
    满目疮痍的灾区,此时再要重建, “抗震”已是重中之重!
    那么房子要怎么建才能更结实,更具抗震性呢?
    据我所知,其实不仅是在新西兰,木结构的房子在澳洲的民用住宅建设中,比如花园洋房等应用都很普遍!有很多人初来澳洲时,也和去新西兰考察的朋友一样,习惯了身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到这儿突然看到主体结构都是木质的房子,难免会担心:这个房子结实么?能不能抗震?
    印象中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房屋无论硬度还是可塑性都极强;而木质结构的房子像是在搭积木,是一块一块拼接起来的,总有一种不够紧密和安全的感觉。
    不过事实却证明并非如此,如新西兰87年南岛6.7级大地震,还有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类似这种木结构的别墅被整体推移了数米甚至强大的地震力使其抛离了基础,但仍完好没有散架;日本神户大地震,有的木质房屋甚至纹丝未动,木结构建筑的抗震稳定性和结构完整性完全凸显出来。
    那么为什么这种木结构会这么好的抗震能力呢?
    1.自身结构的重量轻,因而在地震中吸收的地震力小(本身的重力小);
    2.木结构本身的平衡性优于其它结构,不会轻易发生变形或化学反应,而楼板和墙体体系形成的类似于箱型的空间结构使的各构件之间又能相互作用,即使受强力作用整体结构也不会散架。
    3.木结构韧性大,有很强的弹性回复性,当受到瞬间冲击和周期性破坏时,主体结构即使与地基发生错位时,仍由自身的弹性复位而不至于崩塌。
    再回顾这次5·12大地震,恰恰是因为没有这些保护:钢筋水泥极大的自身重力,瞬间强大作用力使得房屋非承力墙损坏而散架,当然此时的墙板更不会有什么弹性,主结构脱离地基时,整个房屋都会倾斜而倒塌!一个个未能及时离开的人就被重压在这样的大楼之下!
    此时,防震抗震,我们已经深切的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
    于是,仅仅是为灾民们临时修建的过渡安置样板房,也对它有严格的隔热、保温,防火,尤其是防震功能的要求。
    四川灾区的重建工作任重而道远,像具有木结构这样优良抗震特点的建筑,正是那里需要的,在需要高楼大厦人口密集的城区可能不适合,但如郊区或是低楼层的建筑是否可做以参考呢?
    当下情况是,澳洲那里的木结构房屋有被轻钢结构建筑替代的趋势,一,木结构浪费木材资源,并且造价稍高,二:木结构要做防腐防霉防潮处理防止变形,3澳洲白蚁侵蚀木结构,木结构要做防白蚁处理。轻钢结构可以回收利用,不用担心变形和发霉,不用做防白蚁处理,轻钢结构房屋只要做好自身的防锈蚀处理就是今后轻钢结构房屋的发展市场了!